電影以李大釗同志為主線,見證了中國最早的一批共產(chǎn)黨人為新中國做出的貢獻。在影院現(xiàn)場的背景板上寫著一段話:感謝你們的相信讓今天的中國自信,我想這是“革命是自信的堅持”。
勇士的哭泣
李大釗,字守常,是中國共產(chǎn)黨主要創(chuàng)始人之一。從1920年初開始,他和革命同志就商議在中國建立無產(chǎn)階級政黨的問題。1920年3月,守常先生在北京大學發(fā)起組織馬克思說研究會。同年秋,他領(lǐng)導建立北京的共產(chǎn)黨早期組織和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,并積極推動建立全國范圍的共產(chǎn)黨組織。1921年3月,守常先生撰文號召全國的共產(chǎn)主義者“急急組織一個團體”,這個團體是“平民的勞動家的政黨”,要擔負起“中國徹底的大改革”的責任。1921年中國共產(chǎn)黨宣告成立,這是中國近代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件,他為建黨做出了重大貢獻。1927年4月6日,守常先生在北京被捕入獄。他受盡了各種嚴刑拷問,始終堅守信仰、初心不改,堅貞不屈、大義凜然。4月28日,他慘遭反動軍閥絞殺,犧牲時年僅38歲,他用短暫的生命告訴我們“你們要相信”。
電影里,守常先生在獄中被嚴刑逼供折磨了22多天,敵人用竹簽插進了他的指縫,甚至剝?nèi)ニp手的指甲,他用血跡斑斑的雙手他寫下了兩千多字的《自述》,全篇沒有一個字提到過黨的機密,為了掩護被捕的革命同志,他運用了靈活的策略混淆了敵人的注意。受刑的時日他不曾低下過頭掉過一滴淚,直到聽到反叛軍閥跟他說“你的那些同志,你知道他們在哪嗎?他們都死了”,一個這么強大的人,要多么的心痛才會這樣撕心裂肺地痛哭,他的痛苦不為自己,為隕落的同胞,為遺憾的事業(yè)。
“最壞的打算”和“更好的未來”
1927年5月12日,《民國日報》的一節(jié)報道“首登絞刑臺者,為李大釗,聞李神色未變,從容就死”短短20個字,記述了守常先生何等壯烈的凜然大義,他很早就做好了最壞的打算,革命是要流血的,他從不懼怕犧牲,所以無論是在哪里,他都是沖在最前線,喊得最大聲,在他被捕之后更是每一句話、每一個行動都斟酌再三、十分克制,但在他臨死前卻罕見地顯露了一次情感,當時他說了這么一句話“幫我看一看革命勝利的那一天是什么樣子”,這是他心底最溫柔卻又最堅定的聲音,這個心愿他看不見了,所以他的聲音里盡是悲傷。
很多人不知道,在守常先生被捕后,有25所高校校長當即召開緊急會議,商議怎樣營救他,新聞界為了救出他也廣造輿論,連西方各國也頗有微詞,蘇聯(lián)政府更是向當時的北京政府提出嚴正抗議,莫斯科發(fā)生了工人大游行抗議軍閥擅闖大使館,甚至有人成功潛入獄中要帶他逃生,但都被他拒絕了,因為他想靠死亡喚醒那些麻木的人“舍我一人而救千萬人,雖死無悔”,沖決歷史之桎梏,滌蕩歷史之積穢,新造民族之生命,挽回民族之青春,為索我理想而斗爭。
在這部電影里有太多愁容、苦難和眼淚,但是卻也拍下了許多笑容有工人們的笑容、孩子們的笑容、農(nóng)民們的笑容,這也許就是守常先生已經(jīng)實現(xiàn)的愿望,讓中國的孩子們有更好的未來。我們感動哭泣,為了電影最后守常先生的笑容,從未見過他這樣的肆意毫無保留的笑,如果他能跟屏幕前的我們對視,看到我們?nèi)缃竦暮推?、安全、幸福,我想告訴他,革命勝利了!火箭升空了!這盛世如你所愿。
他們從黑暗中反叛而來,卻不屬于未來的光明之地
電影中守常先生注視著獄中的那盞油燈,想起了他送陳獨秀走時北京郊外的漫天飛雪,他將共產(chǎn)主義的信念灑向大地,點亮了燎原之火。
我在抖音上刷到一個視頻,在那個家和國撞了個滿懷的赤色時代,一名衣衫襤褸、骨瘦如柴、渾身是血的先烈跨時空與來自新中國的我們對話,你是從新中國來的嗎?我們勝利了嗎?我真想看看新中國是啥樣的,在新中國大家都能吃飽肚子嗎?都能和親人們團聚了嗎?冬天能穿上干凈的棉衣嗎?我想說,如今抬頭便是晴空,萬里已無硝煙,街道處處祥和,校園書聲朗朗,雨后聞初春,夏夜有蛙鳴,秋風禾下夢,冬雪皆嬉笑。我們生在紅旗下,長在春風里,人民有信仰,國家有力量,目光所至皆為華夏。是無數(shù)戰(zhàn)士們的犧牲,才有了我們?nèi)缃竦钠桨?,我們永遠都不會忘記,是他們用鮮血撕裂了黑暗的夜,將光明帶給未來的我們。
吾輩當自強
歲月如梭,轉(zhuǎn)瞬間中國共產(chǎn)黨已經(jīng)走過了100年的風風雨雨、走過了100年的崢嶸歲月,我們黨的團結(jié)帶領(lǐng)全國各族人民戰(zhàn)勝了種種艱難險阻,取得一個又一個曠世矚目的成績。只要我們不忘初心、牢記使命,銘記黨的宗旨、堅定黨的理想信念、跟從黨的領(lǐng)導,一定會為下一個100年播下希望的種子。作為年輕一代黨的傳承者,我們必須堅韌、忠誠為黨工作,為人民謀利益,“功成不必在我、功成必定有我”奮勇開創(chuàng)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輝煌。
評論